勤、电控软件专家曾频、液压传动德国专家杜洪流3位博士“潍柴高端人才特别贡献奖”,每人奖励200万元;授予高热效率柴油机研发、国六柴油机研发等两个项目“潍柴技术发明特等奖”,各奖励500万元。
同时,该集团还对“潍柴科技创新优秀工作者”“科技进步奖”“技术发明奖”“工人技术革新成果奖”一并奖励,累计金额高达6441万元。
两次打破世界纪录,一群80后、90后功不可没
热效率是衡量内燃机燃油利用效率的标准,热效率越高,燃油消耗越少。记者注意到,高热效率柴油机研发团队、国六发动机研发团队是本次大会的“大赢家”。
早在两年前,潍柴发布了全球首款本体热效率50.23%的商业化柴油机,被视为“如同人类史上百米赛跑首次进入10秒”;此后,时隔480天,该集团再破纪录,将全球本体热效率提高至51.09%。从50.23%到51.09%,被国外专家视为“不可思议的奇迹”,其研发团队却是一群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年轻人,他们像“疯子”一样挑战不可能。
行业普遍认为,“国六”是迄今史上最严排放标准。早在2009年,潍柴开始进行国六产品开发,成为国内最早布局国六产品的企业。
作为“王牌”研发队伍,该企业国六发动机研发团队推出的全系列全领域全新一代清洁商用车国六动力解决方案,为其称雄国六市场缔造了多个第一的传奇。
从传统发动机领域,到新能源、智能驾驶、车联网、电控、软件开发等前沿和基础研究领域,潍柴集团的科研板块呈现出“长阵线、深领域”的特点,但如何在科研深水区中长驱直入?
一支以李勤、曾频、杜洪流为代表的高端人才队伍,功不可没。
61岁的电控软件专家曾频博士,于2014年5月进入潍柴集团北美公司。近三年来,他带领的电控与软件团队由200人发展到近千人,从应用开发到策略开发、从底层设计到工具链研发,形成了系统性的自主开发能力,推动企业电控技术迈向世界一流水平。
64岁的液压传动德国专家杜洪流博士,在2017年3月开始担任潍柴德国亚琛研发中心的学术带头人。这位务实而低调的科研大将带领团队开展了从20吨到90吨适应中国市场的全系列液压系统开发。经过五年持续努力,潍柴已经具备了参与全球液压传动系统竞争的能力。
63岁的后处理系统专家李勤博士带领年轻团队积极推动天然气发动机的研发,解决了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推动该公司在该领域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十年投入300亿元,只为锻造出“杀手锏”技术
科技奖励是对科技工作者的物质授予和精神礼赞,也是企业追逐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最高仪式和重要通道。
分析这份沉甸甸的科技荣誉榜单,我们不难发现,标志性、重量级的成果获奖,既是对企业“心无旁骛攻主业、凝心聚力谋创新”发展路线的践行,也是对“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重要理念的生动诠释。
据了解,近10年来,潍柴仅发动机技术研发费用就突破300亿元。
在“高压力—高贡献—高薪酬”生态的激励下,潍柴收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动机本体热效率两次走向世界巅峰,完成了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纯电动三大新能源技术路线布局,而如今,背后的研发功臣们也最终走向台前,迎来了荣耀时刻。
在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心目中,这些钱花得值。他认为:核心技术就是企业的“定海神针”和“不二法门”,在研发投入上从不心疼钱,持续推动企业以钉钉子精神搞创新,锻造出一系列“杀手锏”技术。
在疫情蔓延和经济下行的双重冲击下,不少企业陷入困顿,但潍柴集团却逆风前行,持续保持着研发大投入、科技大激励的势头。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突破重围,开创新局,这就是他们向外界传达的信息。(王延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