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四月,位于杭州的浙江省兰花种质资源圃内幽香四溢。这是浙江首个兰花种质资源圃,在浙江省花卉重大育种专项和省现代种业发展专项等联合资助下,经过多年积累建成。
“该资源圃共收集保存了国内外兰花种质资源3000余份,主要用于兰科植物新品种的杂交选育以及特殊基因的挖掘储备,也是保护兰花遗传多样性的基础性工程。”4月中旬,孙崇波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
作为“十四五”浙江省花卉重大育种专项副组长、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研究员、省兰花协会副会长,孙崇波与兰花打了近20年交道,致力于利用不同国兰种质资源进行杂交,选育出不同色系、花型和香味的新品兰花。由她选育出的部分面向大众消费的品种,已经批量推向市场。
以往,由于兰花价格偏高、产业化程度较低,以及易遭病害、难以养护等原因,造成其大众消费市场较弱。除少量爱好者自行挖掘野生兰花种植或偶尔购买欣赏之外,大量兰花进入品种收集市场,被收购、收藏,大众消费普及面较小。
“兰花是浙江省的省花,是颇具中国特色和优势的花卉,助力其产业发展,通过科技加持,提高选育出优质兰花新品种的概率,重点是从育种的各个环节下功夫。”孙崇波说。
“2005年起,我开始收集一些兰花种质资源做杂交育种,有些到现在才开花。”孙崇波说,通过做大基数,相对地更能确保新品种产出。团队每年都至少做50组杂交组合,目前实验室中已累计无菌播种保存了超过800个杂交组合。
杂交育种是通过植物父母本杂交并对杂交后代进一步筛选,获得具有父母本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新种质。兰花虽然是草本植物,但因其生长缓慢、生育期长、种子萌发率极低等各种因素制约,人工育成一个兰花新品种至少需要8—10年。
在浙江省兰花种质资源圃内,除了满园幽兰,醒目的还有实验室离体培养架上的瓶瓶罐罐。瓶罐内的,是在不同特殊配方营养剂的滋养下,细如棉絮状、陆续发芽的兰花种子、根状茎和小苗。通过长期和大量试验,团队也研发了适合不同品种、不同生长阶段的培养基专利配方。
“兰花经过授粉后会生成蒴果,一枚蒴果有数万至数十万颗种子,在实验室无菌播种半年到两年期间,约有千分之一的种子会陆续萌发。”孙崇波介绍,由于时间跨度大,花苗成长过程中,极易因气候及各种因素影响而中途夭折,从杂交制种到最终开花的8—10年期间淘汰率很高。
为此,孙崇波带领团队从亲本选配、无菌播种、诱导成苗、驯化移栽、促进开花等各个环节着手,通过大量试验,形成了一套标准化繁育和生产技术规程。除了常规杂交外,目前团队已开展分子育种的相关研究工作,比如如何通过分子标记快速筛选出优质基因,提高育种效率。
多年来,孙崇波团队对遍布浙江全省的国兰种质资源进行普查、收集、保育和创新利用,为国兰产业发展提供新品种源头创新。近10年间,其团队已进入收获期,每年有新的兰花品种育成,经过层层选拔的新品种,比如荷瓣型四季兰“金秋荷”与“黄逸”等,在移栽成活率、生长速度、成品苗病虫害抵抗力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深受市场欢迎。
“自然条件下形成的同品相的兰花,一盆价格不下万元,现在通过人工杂交和繁育技术培育出的新品兰花,每盆价格已是百元级。”孙崇波表示,这既能满足广大兰花爱好者对兰花瓣型等方面的特殊需求,也显著提高了大众对兰花价格的接受度,客观上也避免了野生兰花资源被滥采滥挖。
2021年9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正式出台,将我国所有野生兰科植物均列为二级及以上保护对象,常见的诸如春兰、蕙兰、寒兰等整个野生兰属均被保护。
孙崇波表示,发展科技兰是国兰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科技改良、人工定向培育,才能更好地保护野生兰花资源,不断培育出更多更好的兰花新品种,满足中国人对兰花的钟爱,延续中国兰文化。(洪恒飞 江耘)